发布时间:2018-02-09 浏览次数:946
       日前,教育部官网发布发展规划司《关于2017年度申报设置列入专家考察高等学校的公示》,21所“新设本科学校”中,有16所学校申请变更校名,将原有名称中的“职业”或“职业技术”抹去。

  

  几轮高校更名潮,地域越改越大,名头越来越时髦,用“金融”取代“财政税务”,用“科技”取代“钢铁”,而去掉校名中的“职业”或“职业技术”字样,俨然成了新的时尚。将“职业”二字放入校名之中一度曾是学校更名的潮流,不过,时过境迁,公开信息显示,彼时申请将“职业”加入校名的某所高校,此刻又在申请去“职业”化,俨然对于更名乐此不疲。


  本轮校名去“职业”化或显出教育主体对社会以及市场观念的某种主动反应,热潮背后是现实职业教育面临的巨大困境。在普遍的社会观念与认知中,职业教育依然是应试教育人才筛选机制的末端,被认为是一枚典型Loser的选择。甚至可以说,在高等招生体系中,进入职业教育旋即被认为是没得选的“选择”,接受职业教育和从事职业教育都不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这正是高校去“职业”化最现实的语境。


  “职业”二字在校名里的去留,过去更多可能涉及特定时间段内宏观政策和国家资金对相关领域的投入侧重,所不同的是,此番国家层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政策并无减弱,却依然有学校“逆向更名”,究其原因可能是单纯的政策扶持与社会观念偏见之间,后者对职业教育的影响权重在增大——职业教育虽不乏发展前景,但同样可能因误解偏见而缺乏足够的生源,甚至到了被认为会众口铄金、影响学校声誉的地步。可见,宏观政策对职业教育的推动,除了对具体教育主体的扶持,还需要通过政策引导和鼓励潜在受众,这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在于改变社会的观念。


  “职业”是现代社会基于分工,利用专业技能和知识的工作,起码到目前为止,职业化和专业化在不少社会领域仍然是深化改革所追求的目标(比如司法职业化),“什么人做什么事”强调通过确保专业性来保障工作质量。纯语义分析可能看不出校名里“职业”去留的奥妙所在,但身经社会百态,公众可能不难理解高校在校名上一窝蜂地去“职业”化的原因(或者说苦衷)。此前曾有教育部官员疾呼“职教学生不是失败者”,以期扭转职教行业以及普遍社会公众的某种认识误区,从一个侧面也可知个中偏见的根深蒂固。校名里有“职业”二字就可能直接影响到一所学校的招生就业(尤其是后者),因为“职业”导致它的毕业生找不到职业,这名字看起来似乎确有改的必要。但问题在于,校名里去掉“职业”的标签是否就意味着学校办学理念、规模乃至质量上的改头换面?


  公众对于当下职业教育评价不高,并非社会不需要更专业化的分工,也不是忌讳教育前面的“职业”称谓,而是目前的职业教育并不真正合格、精细,难以充分适应市场竞争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本身不够“职业”,是职业教育备受冷落的原因所在。


  高校毕业生数量过剩、就业压力过大,与此同时,大量制造业企业却无法招到高素质工人,在社会急剧发展的背景下,不同层次的合格劳动力都呈现奇缺状态,这恐怕不是几所学校是否更名就足以适应并改变的局面。改头换面的教育机构,其内在的教育框架、学科设置以及培养方式是否有彻底的迭代更新,对于纠结测字改名的大学而言,这才是真正需要破解的命题。